RFID的標準化工作最早始于1995年,由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和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組織聯合技術委員會開展此項工作。ISO/IEC出臺的一系列RFID技術標準主要可以分為技術標準、數據結構標準、設備性能標準和應用標準四大類,另外還包含一些規范。從ISO/IEC制訂的RFID技術標準內容來說,是在RFID編碼、空中接口協議、讀寫器協議等基礎技術標準和數據結構標準之上,定義了使用條件、標簽尺寸、標簽粘貼位置、數據內容格式、使用頻段等具體性能要求,根據應用領域在包括數據完整性、人工識別等其他功能方面制定了應用標準。ISO/IEC所制訂的RFID技術標準最大意義在于通用性,它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,在保證互通與互操作性的原則之上兼顧不同應用領域的特點,滿足各應用領域的具體要求。
EPC Global是美國統一代碼協會(UCC)和國際物品編碼協會(EAN)組建的全球第二大RFID標準化組織,該中心與眾多企業成員共同制訂了EPC Global技術標準,該標準的關注點在于“物聯網”自動識別基礎架構和標識的數據載體及其內容,在開放技術和計算機互聯的基礎體系上,實現商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,面向物流供應鏈解決透明性和追蹤性。EPC Global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球電子標簽用戶的標準化服務網絡,在業界成為事實上的最大標準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目前,EPC Global也將自身的部分技術標準提交給ISO以期成為國際標準,從而使自身技術標準體系具備更強的競爭力。
世界第三大RFID技術標準是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牽頭成立的泛在中心負責起草的,其技術聯盟成員主要是日本廠商。泛在中心組織及其成員拒絕EPC Global技術標準,該組織制定的RFID相關標準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,擁有自己的ucode編碼系統,保持自主獨立又不失兼容性。該體系的關注點更加重視網絡和應用體系的安全性能。
除了這三大RFID技術標準組織,國際上還有AIM-global即全球自動識別組織和第三世界標準組織IP-X共同推進未來的物聯網技術體系。